2022年4月8日 星期五

〈生命見證〉我學會「愛之語」了!

看見這一群大哥、大姊因為愛而做出的改變,嘉容姊妹自己也深受感動,決定要改變以往對媽媽與婆婆的態度……

受訪╱李嘉容(長青關懷同工)
採訪撰文╱倪慈雲 

↑李嘉容姊妹(左上)帶著兩個孩子與在醫院的媽媽線上視訊。

「我相信上帝帶我來長青團契,絕對是有祂的美意。」

認識嘉容姊妹的人都知道,她是比較內向害羞的個性,過往也沒有什麼辦活動的經驗,以至於面對人群多少還是有點靦腆的。

儘管這樣,嘉容姊妹卻是長青團契不可或缺的重要核心同工。週三至週六都參與團契服事的她,某一天突然發現自己竟然可以很自然地跟長青團契裡的長輩們(同工們都稱這些長輩們為「大哥」「大姊」)撒嬌、討拍。但是,當面對自己的媽媽、婆婆的時候,她卻無法自然流露這樣的情懷。她也發現在服事這些長輩的時候,她可以輕聲細語地說話,耐心地聽他們講。然而,當面對她的媽媽時,有時候講不到兩分鐘的話,她就開始放大聲量,甚至「指教媽媽該怎麼做」!

從那時開始,她就很深刻地反省自己與媽媽的互動,心想:「為什麼我不能像對待那些大哥、大姊一樣的方式來對我的媽媽?」她深知,上帝在透過讓她與這一群沒有血緣關係的大哥、大姊相處,啟動她的心對家人作愛的表達。

她分享道:「以前我的家沒有互相表達愛、主動道謝或道歉的文化。我媽媽甚至會教導我說『家人之間沒有在客氣的啦!』所以,『愛之語』在我的家庭中幾乎是看不到的。小的時候,家中的長輩不會輕易對小孩說『謝謝』或者『對不起』;當他們老的時候,卻期待我們作小孩的要跟他們表達愛、表達感謝,那我當然做不到啦!」

因此,她也從這樣的「發現」中看見長輩們的需要,這一群年齡大於70歲的大哥、大姊是很需要晚輩對他們表達愛和關懷的。嘉容姊妹於是在線上松年啟發特別規劃和設計向家人表達「愛之語」的時間。有一次,在小組分享中,她請每一位長輩對當時在家中的任何一位家人表達感謝。沒想到,有一位長輩大哥很主動地去請他的妻子過來,站在鏡頭面前,他感謝妻子在他退休後每天照顧他的三餐、打理家務事……。「愛之語」的文化就這樣被建立在許許多多的家庭中。

看見這一群大哥、大姊因為愛而做出的改變,嘉容姊妹自己也深受感動,決定要改變以往對媽媽與婆婆的態度。2022年的農曆新年,嘉容姊妹嘗試寫了一篇感念文(她自稱是「甜蜜文」)給關係更為緊張的婆婆,以文字的方式明確地稱讚婆婆貼心的地方,也為過去不好的態度向婆婆道歉,並表達她很深很深的敬愛。婆婆看了之後也改變了跟她說話的方式,以至於農曆新年之後的這段時間,她們的關係變得與以往不一樣了。

最近在陪伴住院的媽媽時,她特地自費做PCR檢驗,去醫院為媽媽擦身子,陪媽媽說說話,也勇敢對媽媽說出「有您真好!」「我愛您!」之類的話。雖然媽媽年邁身子弱,無力說話,但從媽媽溫和的表情就可以看出她是很享受嘉容姊妹的陪伴的。

就這樣,「愛之語」漸漸地變成她和媽媽、婆婆之間的「關係潤滑劑」了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